SCL 2周记丨立足策展艺术,塑造未来城市
发布时间:2019-12-17 

第二届策展人实验室活动进行到第三周。第二届上海吴淞国际艺术城论坛是此周活动的重头戏,策展人们倾听了大师对教育、城市和艺术的诠释以及对上海吴淞国际艺术城的未来展望,感受策展艺术在未来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作用;他们参观了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体验新媒体带给人听觉、视觉等多维度的艺术体验;他们还来到丁乙工作室、香格纳画廊、阿拉里奥画廊和没顶画廊,感受艺术创作与市场的密切接触。在理论学习方面,著名策展人施瀚涛、同济大学创意学院策展实验室教授陈伯康、“天线空间”画廊主王子、策展人马克·施密兹、韩国建筑设计师曹敏硕等人来到策展人实验室,为策展人们讲述他们在策展方面的理解与探索。

嘉宾讲座

11月18日

讲师:陈伯康(Aric Chen)

主题:作为多极实践的策展

摘要:基于在美国和欧洲各地的博物馆和活动中的亲身经历,提出一个对于成为策展人更为广泛的理解。

图片

“Curating has expanded well beyond its roots in the institution in response to shifts in how culture is produced, narrated, and financed.”

“策展已经远远超出了其在机构内的根源,转换为回应文化如何产生、叙述及筹资方式。”

“Focusing on the curation of design and architecture, this lecture will look at how curatorial practice has by necessity become increasingly malleable, as the proliferation of museums, biennales, design weeks and fairs around the world demand different approaches stretched between the poles of local and global, scholarly and commercial, and physical, virtual and social.”

“本讲座着重于设计和建筑的策展,着眼于策展实践形成的必要性及其逐渐产生的延展性,正如越来越多的世界各地博物馆、双年展、设计周和博览会都需要不同的方法介于本土和全球,学术与商业化、物质、虚拟及社会的两极之间。”

 

11月18日

讲师:施瀚涛(Shi Hantao)

主题:在展览、节日和博览会之间——从上海的几个当代艺术案例说起

摘要:考察当代艺术案例中的共同特征,并研究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图片

“The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reaches its new height in the first two decades of the century. Particularly, the so-called “museum mania” happening in Shanghai during last 10 years, have brought to this city a great amount of exhibitions and events, and provided most of the impetus to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contemporary art in this country.”

“新世纪二十年以来中国当代艺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特别是正在发生的第二个十年中上海美术馆建设的热潮,它促生了更多的展览和活动,推动了当代艺术机制趋于成型。”

“By looking into some art pieces and projects related with Shanghai Project, Shanghai Biennale and other events at the Westbund art area, I will try to delineate certain features of Shanghai’s art scene and its structure, and also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rtists and the institution, also the art practice and the social context.”

“以上海种子、上海双年展以及西岸艺术区域中的一些展览和活动为案例,我将考察和分析当代艺术实践和生态的部分特征,以及这一热潮中新出现的艺术家与艺术机制之间,艺术实践和社会语境之间一些复杂关系。”

 

11月20日

讲师:王子(Simon Wang)

主题:艺术与社群

摘要介绍新时代画廊的运行模式与对艺术的推动作用

图片

“Non-institutions, but infinitely close to institutions; the analysis of individual cases of galleries in the new era: Gavin Brown Enterprise / Mission 356, Reena Spauling, LuLu Mexico City, Vitamin Creative Space, Bonny Poon, Jan Mot.”

“我将对那些非机构、但却与机构无限靠近的新时代画廊们进行个案分析,包括:

Gavin Brown Enterprise / Mission 356, Reena Spauling, LuLu Mexico City, Vitamin Creative Spce, Bonny Poon, Jan Mot.”

 

11月21日

讲师:马克·施密兹(Marc Schmitz)

主题:双年展是否在重塑艺术景观?

摘要:介绍他的项目“空间”,以及在双年展背景下的个人经验。

图片

“LAM focuses on Land Art as a form of spatial visualization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nature, culture and social policies. It strongly promotes freedom of expression in joining people and institutions from all sectors of Mongolian society by meshing their respective backgrounds and perspectives through collaboration and networking actions of regional and global scope.”

“蒙古大地艺术双年展LAM 将大地艺术作为自然、文化和社会政策之间关系的空间可视化形式。它通过区域和全球范围内的协作和联合行动的方式,通过结合各自的背景和观点,大力促进表达自由,并邀请蒙古社会各阶层的人民和机构参与进来。”

“Questioning the function of a Biennial, while focussing on climate change and natural recourses, the challenging shift could be to question the human resources itself. In what way organizations, curators, artists and the participating public share their values? What are the measurements for well being and wealth in the art industries? What are the standards, and how would be a perspective look like?”

“对双年展的功能提出质疑,在关注气候变化和自然资源的同时,挑战性的转变可能转为对人力和资源本身的质疑。机构、策展人、艺术家和参与的公众是用什么方式分享他们的价值观?艺术行业对幸福感和财富的衡量标准是什么?未来会是如何?”

 

11月21日

讲师:曹敏硕(Minsuk Cho)

主题:建筑表现的语汇

摘要:回顾曾经参与的项目,介绍建筑艺术在社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图片

“As a significant part of its architectural practice, Mass Studies continually perpetuate speculative observations and inquiries into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that guides them through the everchanging trajectories of our region. Over the years, there have been several opportunities to curate, to nurture, and to bring forth new perspectives and new dialogs into both regional and global matters allowing for the role of an architect to go beyond just our built environment.”

“作为建筑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Mass Studies 不断对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投机性的观察和询问,并指导他们穿越在我们区域中不断变化的轨迹。多年来,借助许多的机会进行策展,培育并为区域和全球事件提出新的观点与对话,从而使建筑师的作用不仅局限于我们所处的建筑环境。”

参观考察

11月19日

11月19日,策展人实验室一行先后造访了知名艺术家丁乙工作室、香格纳画廊、阿拉里奥画廊和没顶画廊。工作室是艺术家内心天地的再现,是他们将灵感转化为作品的场所。跟随艺术家的脚步,策展人们感受了艺术大师创作过程的细节与工作场地布置的别具匠心,并学习到了许多全新的艺术材料和创作手段。在参观过程中,策展人们与丁乙及三位画廊负责人就策展艺术的原则、各自的策展经历和艺术思想进行了深入讨论。

 

参观丁乙工作室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参观香格纳画廊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参观阿拉里奥画廊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参观没顶画廊   

图片
图片
图片

 

11月20日

参观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   

11月20日,策展人实验室一行来到了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中心成立于2013年,是国内首家致力于媒体艺术之展示、研究、创作及学术交流的非营利性艺术机构。在艺术中心公共项目策划人曹佳敏的导览下,策展人们参观了展览“是什么使今天的计算机如此有趣,如此荒谬?”,跟随导览者思考策展的种种细节。策展人们还了解到,CAC为媒体艺术在全球语境中的论述、生产及传播产生了积极的贡献,开拓出一个多样化且富有活力的平台。媒体技术不断改变进而重塑当代经验,CAC的批判性介入有效地推动了艺术及文化认知方式的创新。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参与第二届上海吴淞国际艺术城论坛   

11月22日,第二届上海吴淞国际艺术城论坛在上海大学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本次论坛主题为“艺术,都市之颜”,国内外的艺术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学者、教育家和评议家齐聚于此,就艺术、城市、教育展开讨论,分析在建筑构建的城市环境中,艺术、建筑和教育起到的关键作用。

图片

策展人实验室的三位导师李龙雨、山姆·巴道尔和提尔·费勒斯作为嘉宾在论坛上进行了发言,各位策展人全程参与论坛进行理论学习。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次论坛共分为三个议程:“想象的城市”、“教育与城市”和“艺术与城市”,泰特现代美术馆馆长弗朗西丝•莫里斯,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和Mass Studies建筑事务所创始人曹敏硕先生分别就这三个议题进行了主旨发言。此次论坛期望用艺术建立起社区与城市之间的联系,以摆脱城市“水泥森林”的局面。

 

图片
图片
图片

上海美术学院的师生以及第二届上海策展人实验室的学员旁听了此次论坛并踊跃提问交流,各位策展人们纷纷表示他们也将致力于未来的艺术教育以及城市建设,并将自己对美好艺术生活的向往付诸行动。

 

图片
图片

从传统艺术品策展到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策展,再到利用策展艺术来实现未来艺术之城的打造。经过三周的理论与实践学习,各位策展人学员纷纷形成了自己的策展思考,也对策展与艺术品交易市场、城市空间建设等元素关系的理解更进一步,为课程成果——策展提案的思考与制定积累了充分的经验。学员们携着宝贵的学习经历,分成三组集思广益,在最后一周交出了最终的策展提案,并在课程的闭幕式上进行了展示,以角逐上海策展人实验室“油罐策展人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