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真正

毕业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布洛克大学(Brock University)美术与表演学院视觉艺术系策展与艺术管理专业,2012年国际独立策展人课程(ICI)。      

曾就职于加拿大安大略艺术馆(AGO)教育部、多伦多Arta画廊。2010年起先后出任上海喜玛拉雅文化艺术基金会秘书长、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展览部总监、teamLab Borderless上海无界美术馆运营馆长。现任上海迈勒士文化咨询有限公司艺术总监,上海久事美术馆策展人。

部分策展实践包括:第九届上海双年展中山公园计划浦东国际机场项目《回家的路:艺术展》(2012)助理策展人,《归去来兮: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当代艺术巡展》(2013-2017)项目总监,《有个计划:青年艺术家发展项目》(2015-2016)项目总监,《“昔墨如今”当代水墨艺术展》(2017)策展人,《奇迹:贝利尼家族与文艺复兴大展》(2017)展览总监,《佛国山水》1-2(2018)展览总监,上海久事美术馆 / 外滩18号久事艺术空间年度展览项目总监(2018-2023),《呐喊与回响:爱德华·蒙克版画与油画展》(2020)策展人,《凝望:现实主义画家皮埃特罗·阿尼戈尼展》(2021)策展人,《爱即色彩:马克·夏加尔展》(2021)艺术总监,《乔治·莫兰迪展》(2022)执行策展人,《西方人物绘画400年大展》(2023)策展人,《白日梦:稚拙派艺术家的美好世界》(2023)策展人,等等。    

第一部分:
构建一个友好和沉浸式的展览环境
策展工作始于参观者进入建筑之时

当今的都市文化生活日益繁荣,展览项目层出不穷。对于展览本身的思考也从单纯对展览内容的关注升级为对内容与空间、建筑、观众的关系,以及观众与空间或建筑关系的重构。那么,作为策展人,我们也需要将我们想要构建的“文化内容宇宙”和“信息系统”延伸到展览主题和展品之外。在策划一个展览项目时,我们需要与空间建筑、观众群体,甚至我们当下所处的城市文化生活建立直接的联系。通过分析2019年至2020年讲者全程参与的沉浸式展览项目teamLab Borderless Shanghai(无界上海)的策划和完成,讲座将谈及展览本身的内容不再是策展工作的唯一核心元素。所有的思考和作品都将始于“观众导向”,即一种一体式的沉浸模式,其中我们可以邀请观众加入我们。

第二部分:
展览作为机械

在过去15年的展览项目经验中,我深刻理解展览本身如何形同一台精密的机器般运作。为了使机械工作,必须调动其自身的每个系统和组件。策展工作也需要策展人在不同阶段解锁不同的“功能能力”,从而调动整个团队紧密合作,以实现最终目标。一个好的策展人从“一个想法”出发,需要依次解锁“社交”、“金融”、“美学”、“管理协调”、“推广”、“公共服务”等不同功能,由此让一个概念得以实践,生成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