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明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主任。近年来,他先后创建了中国美术学院展示文化研究中心、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跨媒体艺术学院、视觉中国研究院以及亚洲思想界组织“亚际书院”,其研究领域涵盖当代艺术、社会思想以及策展实践。

他策划了一系列大型展览和学术计划,包括“影像生存:第五届上海双年展(”2004)“、与后殖民说再见:第三届广州三年展”(2008)、“巡回排演:第八届上海双年展”(2010)、“进程:首届西岸建筑与当代艺术双年展”(2013)、“未来媒体/艺术宣言”(2017)、“From/To:中国艺术教育的核心现场”(旧金山,2018)等。出版的学术书籍包括:《一切致命的事物都难以言说》(2011)、《行动的书:关于策展写作》(2012)、《三个艺术世界:中国现代史中的一百件艺术物》(2015)、“人间思想”辑刊(10辑)以及《行动之书:艺术策展卷》(2册)等。

11.28 策展作为行动之书

我所理解的策展工作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1. 用作品建构议题,形成问题意识。这种问题意识不止是在艺术 圈子里的,而且是社会性的,策展人要学会在社会空间中将艺术 作品展开,以艺术作品深化社会观察、构造社会叙事。

2. 建构批判性、创造性的生产情境。艺术的批判和创造互为条件, 一方面,一切创造都是建立在批判之上;另一方面,惟有所创造, 才能够超越政治、伦理的通常论述,抵达现实深处成为艺术批判。

3. 开展艺术运动,推动社会进程。策展人的最高目标是以艺术创 造向社会、向时代提案,继而催生一种社会进程。在这个层面上, 策展是一种心灵的社会运动,一种社会性的精神生产,一种推动 社会更新的行动。

策展要构造出一种局面,进而在整合化、自动化的社会中生产出 歧见与异质空间。在这里,我们要区分两种展览:一种是构想出 某个主题,拉艺术家作品进场,安置在现成观念框架之内,让作 品在主题、分主题的等级化单元中各得其所,在主题性分类中各 安其份。另一种策展,则是让作品得以完成的生产程序和社会程 序暴露出来,让作品在动态的临时的集结中骚动起来、斗争起来, 让感觉激荡,让意义暴动。用政治哲学术语来说,前者是“治理”; 后者是“政治”。

这个意义上的策展,是一部“行动之书”。这部“行动之书”所 书写的一切,不是关于享乐的艺术、拜物的艺术,而是为了开展 出生产的艺术、解放的艺术。